历史寻找丰县运粮河

寻找丰县运粮河

图文/季朗友

第一次听说运粮河这个名词,是年10月的一天,笔者正为将要完稿的《丰县古盐道》作最后的资料补充调查,在城西大孙集村东与李存青等几位老先生座谈。

闲聊古盐道快要结束时,李先生顺口说出,以前大孙集三面临河,百姓称这条河为运粮河。

对于李先生说的运粮河,笔者来了兴趣,仔细询问,李先生说,其祖父年轻时看到运粮河,经常有船队满载粮食渡过大孙集,粮食从砀山方向运往丰县。原河床从苗城村后向东过孔屯、蒋屯、单楼前,从大孙集西绕村后向东南,再转东北顾楼前、六里河。

由于长期冲刷淤积河道变成浅水洼。一九五八年建丰产方,挖台田,平整土地,河床消失了,现在大孙集村西还有一点遗存。

丰县运粮河是怎样的一种情况,翻阅《丰县志》等一些志书,没有发现明确记载,只有《丰县风物志》有一句歇后语:“运粮河的蛤蟆一一干鼓肚”。这是丰县仅见有“运粮河”名词的志书,其他志书没有运粮河这一名词。

光绪《丰县志》咸丰年间丰邑水利图,能看到当年被沿河百姓称为运粮河的影子。

《丰县水利志》《丰县农业志》均有庞林河的记载。清光绪刻本《丰县志》记,庞林河系清嘉庆元年(年)黄河于砀山庞家林决口所形成,在县西南三十里,从丁家楼南入丰,(现白衣河二支位置),河宽里多,经城南十五里,北支经丁家楼向北,经城北五里,复分流入泡河,又东流入沛县微山湖。光緒年间改入新河。

当年的运粮河,经过年的深翻土地,改造丰产方,加上历次丰县政府对古代受旱灾水患危害严重的废河床、废坑塘,滩面进行复垦平整。今天成了一马平川的肥沃农田,被沿河两岸百姓称为运粮河的遗迹,也已消失五十余年了。

为了寻找运粮河历史,笔者只有顺着当年的河迹,去发现那段曾经的历史。希望能找出蛛丝马迹。

年一个初春的下午,同刘义宏我们从城西三河里村西出发,去寻找当年的河迹,脚下是一块块生长旺盛的麦田,正是麦苗返青时期,如果你不是寻找那段历史的人,根本看不出眼前土地有什么异样,仔细察看还有断断续续一条东西方向略显低洼麦田。麦苗是那样翠绿,树上的喜鹊不时从树梢飞到麦田里寻找虫子,时间是那样的无情它淹没运粮河,淹没不了我对运粮河的热情。

六里河村后一条乡间土路,在十字路旁,是一群老人们在溜鸟、赛鸟。通过拉话得知,他们每天下午都到这里聚会。年龄最大的89岁,年小者也近70岁,都是附近几个村庄上的爱鸟人。

当我问起为什么叫六里河村名时,大约年前,李河村卜氏迁至朱园,因村后有一条河离城六里,改村名为六里河。这条河是故黄河决口留下分支,向西通往苗城,东至三河里村前,再向东是城郊的黄庄、杜庄到北关大泽门外。
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,还是条大漫河,夏季雨天积水,平均水深到膝盖,有的地方齐腰深,后来改造丰产方,调整土地,这条漫河也就消失了。当我问起这条河是否有行船,叫什么名子,他们一脸的汒然,对我的提问他们显然不清楚。顶着夕阳余辉我们继续西行,我知道没有几天的时间,走不完这条古老的运粮河。

沿河采访没有发现更鮮明史料,关于运粮河历史资料今天已是十分罕见啦,笔者极想发现更多史料,历史的烟尘已掩盖曾经的真实。站在遗留河床上,有无尽的遐想,怎样还原这条丰县的古河流?

明、清时期丰县田赋同全国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大的区别,每年按三季征收,分上忙(夏季)下忙(秋季)糟米(冬季),上、下忙是征收地漕钱、地丁税。冬季征收糟米,由于丰县不产米,把糟米折价征收。

汉城奇珍斋丁山先生提供一张清光绪五年丰县正堂征收“下忙执照”,下忙地糟平银征收日期为九月十八日。从这张单子上可以看出,运粮河载运粮食下忙应在每年的十月份以后,开始下忙糟粮的航运。

清代省以下有“道”的设置,相当于现在地委,有海关道、管河道、督粮道、盐法道等。漕运是政府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,漕运总督管理河道和海道,调运糟粮(公粮)一个专业运输机关。中央政府向农戶征收地租(官田)及向民间征收田赋,采取征收粮食及折钱的方法,由于各个地区所种粮食品种有区别,加熟念及欠收,不能满足京城及州府的需要,因此要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等处。这就产生了漕运。

漕运有一套较完整的制度。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,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,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、糟米。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,分别叫漕军、漕丁和漕夫。

《丰县文史资料》第二辑杨化民先生在“丰县的田赋征收工作及整顿改革”一文:“丰县上下忙的征收率每百亩收银为1.07两。上忙四成,下忙六成,糟米每百亩五斗。每两银及每斗米的折合价格,是根据当年的收成丰欠而核定。

丰境的张屯,苗城河的蒋屯、孔屯、方屯、蔺屯等。古时屯地不纳粮,栽植柳树护防河岸,养守卫的军伍及用船运粮等任务”。从杨先生这篇文章可以看出,今天王沟镇的蒋屯、孔屯、方屯等他们的先人是负责维护河道及用船运粮的,这说明当年这条河是运粮河无疑。

丰县城北师寨镇,李屯、杭屯等带屯名的村庄,也同单楼蒋屯、孔屯的先人一样,共同维护管理运粮河道。李屯景白堂《李氏族谱》记载,李氏一族原住徐州南关李家大院,清嘉庆年间受衙门派遣,二支祖连科公迁居丰邑,管理卫田五顷,掌管漕运粮船十一只。丰县城西桑行李氏族人告诉我,他们家族清代家谱上,就有运粮河这个名词。

初夏槐花飘香的季节,我第六次对丰县境内运粮河进行沿岸实地察访,并到苗城村对老人访问,李金堂85岁,刘宗乾84岁、刘志宏84岁,三位老人仔细讲述,从砀山庞林过来的这条河,今天只是一条东西大漫洼,从周迂堤口入丰,向东流往大杨庄西、苗城村北、孔屯南,在蒋屯东转向东北至单楼前。下接大孙集。现在大洼底还有三十米,整个大漫洼最宽处有五百多米,虽然经过大跃进挖田平整,现在依然能看出河形。

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夏季上水人们经常到漫洼里逮鱼。当问起是否过船时,他们回答不知道。

嘉庆元年黄河从庞林集决口,被洪水冲创的一条支流。由于河道宽,水面平稳,具备了很好的内陆河运输,后来发展成主要运粮的河流。这条普通的河流,由于糟运,那一船船满载皖北、豫东、丰西的公粮,一袋袋层层叠叠压放船体上,如过江之鲤,在那饥饿的年代里,站在岸边的百姓,看着满船粮食与自己的温饱无关,是多么羡慕,于是这条河流有个通俗名子“运粮河”,也产生了一句歇后语:“运粮河的蛤蟆一一干鼓肚”。实际上也是沿河两岸贫穷百姓的自谑。

这条被丰县百姓当年称为运粮河的河流,从丁楼入丰县后,过苗城村后,在蒋屯东转向东北,在六里河村东又分两条支流,北支水冲自然形成,志书上“经城北五里,复分流”。南支应是笔者这次调查新发现,经过实地原河床遗迹察看,至今有遗留河床漫洼,从六里河村东至三河里村,过城郊黄庄、杜庄到大泽门外。这六里路的河道,应是人工挖掘,目的,方便砀山到丰城的物资航运。这也得到六里河村八旬以上老人的证实,他们当年都赤脚涉水趟过遗留的河床。

丰县北郊黄庄、杜庄前这条河一九八O年代还保存完整的一段。那一船船粮食有的驶到丰县北关码头大泽门外,御船入丰县北关常平仓。看来丰城北关设有常平仓、积谷仓并不是偶然,它应与运粮河方位有关。有的船只通过丰县进入大运河,驶上徐州或远方的京城。

《徐州交通史》及《丰县水利志》,都没有提到丰县内河糟运。更有《丰县交通志》说丰县没有水运航道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

元代著名诗人王冕有一首诗,“过徐州洪至丰沛胙”:

落月苍凉野色迷,过洪怱听五更鸡。

河流东海奔腾去,天近中原渐觉低。

败垒有基栖碧草,古台无石堕青泥。

汉家住处人能识,只在丰南沛水西。

作者从徐州洪坐船经丰、沛县至胙城(今河南延津县)。

这首诗的标题明确标明通过水路经过丰、沛县。那时黄河西起胙城,东抵徐州,长里。此段是国家重要的漕运河流。怎么能说丰县没有水运航道呢?运粮河的发现,证明,丰县不光有糟运,并切物资经过水路能到达全县政治中心丰县城。通过运河也能驶到全国各地。

年10月丰县发现的古沉船更能证明水运航道的存在!

清代中、晚期的糟运,由于黄、淮决溢频繁,运道弊坏,时通时阻。清政府为了维护航道,每年要花银数百万两,这样巨大的开支,造成政府的经济负担。随着吏治的腐败与漕政的混乱,光绪二十七年漕粮改折,漕运废止,到光绪三十年(年),取消漕督,全面停止运河漕运。

嘉庆元年黄河从庞林集决口,至今己过去年,河床遗迹已消失56年。结合《丰县文史资料》第二辑杨化民先生文章及《李氏族谱》记载,丰县运粮河确有无疑。

为了更翔实的资料,笔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。再次访问李存青先生,李先生单楼邮电所退休,其祖父李志轩(一一年),一九五八年因为粮食话题,给后人讲了自己年青时看到运粮河情况。感谢老先生不经意讲述,给我们后人留下宝贵历史资料,我们才有机会去探索这条运粮河!

图片提供:季朗友

点击阅读原文,看季先生的《寻找丰县古盐道》

丰县人网,伴您成长

赞赏

人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
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较好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datianzx.com/dwxzx/322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